[案例导读]
春节期间,一个“和xx匿名聊天”的链接刷爆了朋友圈。这次刷屏也为其背后的产品——“朋友印象”,带来近100万的注册用户。面对应接不暇形形色色的社交应用,朋友印象如何能在这一片社交“紫”海中杀出一条路?
即便你没听过“朋友印象”这款应用,大概也被他们的产品刷屏过。不信,可以跟S姐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在你的微信里搜索“匿名聊天”关键词,看你的朋友圈有多少条相关记录?
据统计,平均每1个人的微信朋友圈至少有4条关于“匿名聊天”的链接入口。也许你也曾点开链接并撩了好友一把,或者也分享过自己的匿名聊天跟微信好友互扯。这个刷爆朋友圈的产品正是“朋友印象”——一款主打灵魂交友的社交App。
朋友印象的发展势头很猛,曾一度杀到App Store的社交榜第三名,被评为2016最酷黑科技社交应用。产品推出不到一年,即获得了软银、腾讯和京东众筹等45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估值已达13亿人民币。股东除了有俞敏洪、潘石屹等商业大咖,还吸引了海清、乐嘉、吴秀波、张歆艺等演艺界明星的入股。
|创业初衷:解决社交中“透明化”与“精细化”的需求障碍
朋友印象在App Store上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深入了解彼此的高质量社交软件。为什么要深入了解?朋友印象的创始人栗浩洋认为,人在社交中有两大主要障碍:“透明化”与“精细化”。在创立朋友印象之前,栗浩洋作为昂立教育的联合创始人,已成功领跑团队将昂立教育打造上市。机缘之下栗浩洋加入了一个上市公司老总的微信群,然而交流了一段时间,栗浩洋发现超过四百人的群里大概只有20%的人是真正的上市公司老总。“对于其他不知道身份的人,你费尽心思翻看他的朋友圈,可能也猜不到他究竟是谁。所以人们在社交中,对透明化与精细化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所谓“透明化”即彼此在交往前,能否更充分的了解彼此。在栗浩洋看来,当彼此陌生的时候,双方的沟通效率是非常低的;很有可能在聊了很久之后才发现,这个人并不是你想要找的那个人,也许那时候就已经“骑虎难下”,不好意思再拒绝。所谓“精细化”即彼此交流中,能否全方位的了解彼此。
栗浩洋举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就好像淘宝出现之后,因为对商品有了外观、功能、材质、产地、价格甚至其他用户评价后等各个维度全方位的信息展示,用户可以更清楚的锁定这款商品是不是符合他的需求。即便你告诉它这个LV是假的,她买了也不会骂你。“不管是电影,还是餐厅,有了充分信息的了解之后我们就更愿意进行商品交易。对人也是一样的,当我对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更愿意跟你交往。”
消费升级后,人们的社交需求也在升级,在这个信息高度冗余,充斥社交噪音的时代,能够帮助解决社交中对于透明化与精细化的需求障碍,就能够夺得社交的一席之地。
|产品思维:重新定义社交方式,让每个人的灵魂产生共鸣
打开朋友印象App,你也许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完全不同于其他社交应用的UI界面。既然要解决“透明化”与“精细化”,就必须全方位的展示个人信息;这里的展示形式,不能只涵盖照片形象展示或笼统的兴趣爱好描述。要深入的了解彼此,产生灵魂上的社交共鸣,是朋友印象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体现在朋友印象的产品思维上,则反映出其团队在产品设计上的创新思路。
区别于普通社交软件时间轴的展示方式,朋友印象的个人界面采用了【标签+内容】的矩阵式排列。将同一标签的内容折叠在一起,就好像对用户的信息世界进行分类。弱化了发布时间,却更加强化了用户的内容属性。这样的考虑一方面可以让用户更完整的展示信息,另一方面也减少因频繁发布可能对关键信息产生的干扰,减少社交噪音。
对于“标签”的使用,朋友印象采用了【官方定义+用户自定义】的方式。用户可以根据共同推送的标签话题进行内容编辑,也可自定义标签满足个性化的展示需求。用户能够深入参与UGC,也为产品的留存率提供保证。目前,朋友印象UGC的标签已达到50000余个;通过搜索,可以直接检索你感兴趣的标签,查看标签后面的内容,并锁定你感兴趣的用户。这种检索,并不是简单的“特征”检索,更像是一个精神共鸣的入口。打开,找到能与你产生精神共鸣的用户;这一个连接,或许是王家卫的一句电影台词,或许一首是波兰的独立音乐,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癖好。
说到为什么要打造“灵魂交友”,栗浩洋认为,人们绝大多数是在进行精神交流,希望能够与精神世界产生交集的人交往,这是社交需求升级的必然趋势。朋友印象要做的,就是帮助人们建立情感共鸣的联系,不仅仅是一个看脸的社会,更能窥探到一个人背后强大的精神世界。
| 营销策略:洞察微妙的社交心理,引爆朋友圈
人生而孤独,却又不甘寂寞。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是希望能够受到外界关注的。尤其当生存和温饱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我们则希望借助于社交,能够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能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找到爱与归属感;在这其中,当然也会夹杂着一些攀比和炫耀的心里,目的是为了能够取得外界的重视与尊重,凸显自我价值,满足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正因为触发社交的动因不同,所以社交才变得复杂且富有魅力。
聚焦于“匿名聊天”在朋友圈的病毒式传播,起初,游戏的发起者也许因为内心的孤独感想要打发时间,也许仅仅是好奇周围的人怎么看待自己,或者当建立了一个屏障之后,是否会窥探到相当隐私的话题等等。而对于匿名者,通过单向匿名的交流方式,可以让匿名者没有负担甚至不用承担后果的与游戏发起者进行交流,表达内心更为真实的想法;有趣的是,有些匿名者会还向发起者询问“能不能猜到我是谁”等问题,可见即便是参与者,他们也希望能够引起发起者的重视与关注。
不同于类似的匿名聊天产品,朋友印象的匿名聊天是在微信熟人社交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方式的改变。这样可以避免部分陌生用户为了发泄情绪,进行没有底线的负能量传播。这是一次成功的试水,之后朋友印象又相继推出多款爆品,例如“说说你第一次见我什么感觉”、“三个词形容我”、“你对我的印象是?”等等。
说到“用三个词形容我”,其实这并非朋友印象的独创,早在7年前QQ的好友印象墙就已经玩的很溜了。然而这种小伎俩之所每次却都能够引起潮流,那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想要社交的功能,或是打发孤独感,或是寻求爱与归属,或是纯粹表达一种炫耀甚至宣泄。
栗浩洋表示,其团队曾对全球170余款社交软件进行分析,发现社交软件六个主要的内在驱动力——孤独感、荷尔蒙、工具性、炫耀、发泄与抒情。这也是朋友印象的营销策略能够触碰用户G点的优势之一,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交的某一个或多个功能需要,就能够引发广泛传播。